五五、治理-《五代兴唐》
第(2/3)页
他也不想想,这当和尚也是要剃光头的。
共和十七年(公元943年)朝廷撤吴王、江宁王、吴越王号,改封为吴国公、宁国公和越国公,迁杨氏、李氏和钱氏往洛阳居住,在朝为官,另外三个封国内一切军、政事务移交收归朝廷任命官员接收。
至此,自中唐以来为患国内的所有藩镇算是彻底消除。
……
另一时空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和气候变化有关,可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为因素。
自清中期口外草原开始私人胡乱开垦,再到末期为了增加税收所采取的大面积毫无节制的统一管理的滥垦开发,造成草原大面积的衰减退化。这沙退人进,一直延续到了九十年代,国家才开始了大规模的退耕绿化动运。
另外就是行政区划的设置极不合理,河西的领导只管自家种地,谁还去管别省的生态环境?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也是造成环境恶化的另一根源。
从河套到河西,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
这草原上的土层仅只有十数厘米厚,之下便是沙层,生态极为脆弱。原本的草原被开垦成耕的后,没几年的功夫口外特有的大风就把失去植被保护的土地上的土层吹走,最终后原本肥沃的庄稼,便开始严重的沙化。
另一时空时没有人会在意这些,口外的草原好像永远也开垦不完一样。一块的废了,就搁荒,还可以再另垦一块,反正这若大的口外草原总有垦不尽、开不完的荒的。口外的大风加上口外特有的的表环境,风从已经失去保护的沙的边吹走边缘的泥土保护层,慢慢的沙的地面积越来越大,直到已经彻底荒漠化之后,这时人们才注意到,那本的肥沃的草原已经消失大半,大量的土地沙化越来越严重,甚至于有些原本的草原已经开始变成沙漠。
在这个时代,李岌不想再重复前人的错误。
黄河因为每年春天春季大量的冰坝存在,而造成河水泛滥漫延所形成的大片盐碱沼泽地带,实际上在一个夏天都在为西北草原上补充着极为需要的水蒸汽。这种大自然在自我调节的恩赐,却被当作严重的自然灾害,每年都在“治理”,不惜用飞机和大炮来轰开这些冰坝。
李岌却不允许治理和开垦从贺兰山到狼山之间黄河两岸所形成的大片沼泽荒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