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融合-《五代兴唐》
第(2/3)页
唐平和火寻明这段时间主要工作就是改变倭国境内的种族比例。
说白了就是进行大换血,把这些矮人们招募到西域和北地草原进行屯田实边,再从国内招募大量的光棍在倭国实行军事屯田。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方案,倭人达到了自己到大陆上生存和改善身高的期望,而大唐方面则达到了平衡种族比例,安定地方的目的。
四海之内皆兄弟!
这是大唐天子说过的话,高层希望淡化华夷之分,普天之下,只要生活在帝国领土上的,皆是大唐人。
大唐人自然要说大唐话,这是共识。
至于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是历史学家和人文学家们该干的事。
官府的政策绝不能让他们所左右。
况且这些东西不消亡,怎么能显示出这些学者的价值出来?
不可否认,现在的倭国,那些贵族们的实力如果联合起来,还是占据着很大的优势。毕竟他们原来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即便是唐军很强大,但终归也是外来的殖民者。在这个时候,瀛州大都护康平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倭国的贵族们拉入大唐的官僚体制,然后不断地削弱他们的影响力,加强各地屯驻军的实力,最终让大唐的影响力占据主导地位。
帝国海军都统制夏承廷和北方舰队都指挥使火寻明都强烈反对帝国高层任命这么一位谍报头子来出任瀛州大都护,结果两人被皇帝叫到面前痛骂了一顿之后是彻底安份了。
康平所做的事情是先招募大批流浪的倭人,编入驻屯军来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其后再以调换防地的名义将这些已经学会服从命令的屯驻部队调往北地草原或是西域,再用从内地招募的唐人来填补这些人调防后留下的空缺。
少小离开老大还,等这些倭人在北地二十年的屯田轮换期满,再重新回到倭国时,恐怕早已经忘记了所谓的乡音,已经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唐人。
除了贵族,大部分的倭人是没有姓氏的,在编入军户时军官们就会给他们随意安上一个姓氏,有时会是军官们自己的姓氏,只不过从名字上有时候还是能看出些痕迹。比如倭人习惯于用数字做名字,虽然这种习惯唐人也有,却不普遍。
通过宣传,主要是向往倭地的“性福生活”,一时间,“屯田东瀛”就成了一股风潮。这就是李岌所期待的结果,逐渐改变这片土地上的人口构成。
实际上在西域也是如此。
第(2/3)页